语文教育的“冰与火”——在绵阳市高中语文骨干教师集中培训散学典礼上的发言
来源:四川绵阳师培网作者:绵阳中学 苟文彬浏览数:566次
语文教育的“冰与火” ——在绵阳市第二批高中语文骨干教师2016年集中 培训散学典礼上的发言 绵阳中学 苟文彬 尊敬的班主任,培训专家,各位同学,各位语文同仁: 大家下午好! 短短三天的培训又将落下帷幕。受班主任安排,于分别之际,代表学员在此发言。昨天是感恩节,首先请允许我表达几点感谢。一要感谢市师培中心、班主任张老师、赵老师的精心组织、周密安排和辛苦服务。二要感谢杨劭斌老师为我们作的精彩的学术讲座,给予我们语文研究一个新的高度和指引。三要感谢黄敏、李情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,以精彩的研究课例供我们品味、探讨、学习、思考。四要感谢我们自己。在这“冷冷清清”、“晚来风急”的寒冬,来自绵阳城区和各县市区的高中语文人,齐聚语文的旗帜之下,聚焦课堂,思考教学,碰撞火花,分享智慧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用心于语文教育和自己的人生事业,让这个寒冬也暖意融融,让我们有了更多关于冬天的记忆。我提议,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献给以上几位老师和我们自己。 感谢之余,还有三点感想,与各位同仁分享,共勉。我发言的题目是“语文教育的‘冰与火’”。对于我们语文学科、语文教学、语文老师,我有一个或许不太恰当的定位,那就是“冰与火”。我以为语文老师要充满情怀,如一团烈火;又要似一块坚冰,有定力,不浮躁,能静心守志。一言以蔽之,就是要“静下心来做学问,一腔热血教语文”。 第一点感想是:语文老师要能坐得住“冷板凳”。“板凳要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句空。”“坐冷板凳”需要一种定力,更需要一种专注精神,需要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初心。需要有钉子精神,钉住一点,一毫米一毫米地钻进去。中学教师可不可以做学问?回答肯定是肯定的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中学老师,凭着坚持、钻劲,做出了自己的成果,把学问做到了大学,做到了全国。作为市级骨干教师,我们都是各个地区、各个学校的学科骨干精英,都有自己的特点特长,都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。在座同仁的教龄,均在10—20年之间,年龄如我般痴长者接近不惑,大多数老师则刚过而立之年,均是春秋鼎盛、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时代,是做一番事业、出一点成果的最佳时期。愿我们每位老师共勉,在语文教学道路上,既做实干家,更努力去做学问家。 这次集中培训,应该说,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和学术性。杨劭斌老师为我们作的《基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科研方法》,极具学理性,同时又有很强的操作性。他指引我们用学术的品位去对待教学的日常,用研究的思维去审视教学的细节,用科学的方法去提炼教学的经验。让我们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多了一些警惕,多了一些反省,多了一些自我批判,也多了一些潜心研究的冲动。今天上午我们听了两节课(李清照《声声慢》和《议论文完全段升格训练》)。课例本身是研究,而听课、议课的形式、过程,也是一种研究。今天上午的活动,正是昨天杨老师讲座的实践。听课,我们大家都听了很多。但往往要么是行政干部来听课、评课,老师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地接受批评;要么是同行听课评课,说一些溢美之词或无关痛痒、大而无当的意见。这样的听课评课其价值是很有限的。 而这次杨老师指导我们做的观课、议课,是一种真正富有学术性、研究性的活动。由听课到观课,由评课到议课,虽仅一字之差,却从境界上,从操作方法上,从行为方式上,从组织形式上,从角色关系上,从目标与结果上,都有了很大的不同。我们在观课、议课中对话、欣赏、交流、分享、援助,深入课堂的每一环节、每一分钟,关注课堂中的学生、老师、资源、环境等每一个教育要素,发现课堂中发生的很多有价值的细节,从而使课例研究从宏观感性走向微观理性,让我们对问题的发现与思考、对研究的路径与方法由模糊走向澄明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愿我们大家一起,在杨老师指引的这条道路上,潜心执着地走下去,不断发现问题,不断重构、重建我们的课堂,让语文学科也真正具有“科学”的味道。虽然理论是“灰色”的,但“灰色”是一切颜色的底色,也是最经典最耐看的颜色啊。 第二点感想是:语文老师要有一副“热心肠”。长期以来,语文、语文老师、语文学科的生存空间就比较逼仄,如同在夹缝中生存。尤其是各种考核、排位让语文之树黯然无光。也许我们会抱怨学校管理不近人情,会不满数理化学科太过强势。但或许我们更应该自省自身的努力与作为。语文,只能由语文人自己来经营。就算学校成了生产大学生的流水线,就算某些学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千锤百炼的魔力,作为语文人,也不能被异化,不能成为应试工厂的工人。我们需要一点浪漫主义,需要一点童心与真诚,需要一副亲近文字、经营课堂、呵护学生的热心肠,来抵御世界的荒诞和满目的荒凉。 11年前,我在《中国教育报》上发表了一篇5000余字的长文。题目是《像种庄稼一样教语文》。吕叔湘先生曾说“语文教学更多地像农业,而不是工业”。依我的理解,“语文教学是种庄稼,而不是做产品;语文课堂是庄稼地,而不是流水线;语文教师是农夫而非工人;语文教育是春种秋收的整体,而不是各司其职的零部件生产;师生间是农民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,而非工人对车床对零件的冷漠。”在文章结尾,我写道:“高中三年,在我们的课堂上,能让学生流一次泪,我们能流一次泪,那么,这语文就没有白教。作为语文老师,除了分数之外,我们就更能说,我对得起学生了。”“醉卧溪头,狂歌五柳,种豆南山,采菊东篱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把酒黄昏,行吟泽畔,这是我非常向往的境界。”这是当年年轻的我非常朴素而热情的一些想法。今天早上,来参加学习之前,我上了半节课《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》。梁公之风,山高水长。那样的语文老师,又怎么会不是我们这些晚辈后生心中的男神呢?立德树人,更是语文人的使命,是我们语文课的灵魂。屈原说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民生之多艰”。今天,语文人也应该有一种情怀,“长太息以掩涕兮,哀学生之多艰!” 第三点感想是:语文老师要做一个“追梦人”。每个人都有一个梦,每个教育人都有一个教育梦。只不过有人的梦昙花一现,醒来如庄周梦蝶,恍兮惚兮,最后不了了之。有人的梦坚持做下去,如皮格马利翁的雕像,最后梦想成真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,三年一个周期,可谓三年一觉语文梦。集中培训时间有限,次数有限,机会有限。更多地需要在跟进学习中,小组通力协作,集思广益,形成合力。“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很快,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。”从昨天下午各组交流的跟进学习期间的情况来看,有亮点,有成果,也有差异,有差距。愿我们在接下来的两年里,更加踏踏实实做一些事情,取得有一定创建性的成果,无愧“骨干教师”的称号,并努力成为当地语文教育教学的带头人,让语文的理性之光照耀我们前行的路,让语文的独特温度温暖更多的人。 最后,把昨天看到的一段话送给大家。我想,这段话可能更适合我们语文老师。 “其实,生活就是这样:你若爱,生活哪里都可爱。你若恨,生活哪里都可恨。你若感恩,处处可感恩。你若成长,事事可成长。不是世界选择了你,是你选择了这个世界。既然无处可躲,不如傻乐。既然无处可逃,不如喜悦。既然没有净土,不如静心。既然没有如愿,不如释然。” 世界没有亏欠谁,你也不需迎合任何人。安安静静生活,踏踏实实做事。与自然同呼吸,与日月同进退。 一生很短。感恩所遇,淡然所欲,珍惜所余,不悔所予。愿我们都能心怀感恩,心怀梦想,善待语文,善待自己。 祝大家周末愉快。 2016年11月25日
|